English

小吃家族

●北京小吃
1998-10-06 来源:生活时报 ●王幼民 我有话说

曾经有出话剧着实让北京闹腾一阵儿,名儿叫《天下第一楼》。没错儿,说的就是全聚德的事儿。全聚德的烤鸭子没挑儿吧?这店的故事更叫人!瞅到肯节儿的地方,有的老少爷们还偷着抹泪呐!那其中的味道还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。

其实,有这样的故事可不光全聚德一家。大凡百年以上的北京小吃老字号,每家儿都有让传人们自豪不已的家史。找个有灵性的编剧跟他们侃上个把天,再给它艺术艺术,准是一部叫座儿的那个……对了,大片儿!

爆肚冯的故事得从老家山东陵县说起。连年灾荒,他爹小小的年纪就跑到天津一家药店当伙计。没留神得罪了掌柜的,扛上铺盖卷骑着毛驴儿就进了北京城那锯锯齿儿的门楼子。举目无亲没人作保,寄人篱下靠要饭度日。接着是抖小机灵打动了烧饼铺的掌柜,收他进店。本家爷爷悉心传爆肚,独挑一摊名扬后门桥。

白塔寺茶汤李张嘴就提忽必烈。您先别疑惑,说茶汤还就得从这人儿开头。打仗东奔西走,一日三餐没保障,憋来憋去憋出个法儿,把面用牛骨髓油炒熟了带在身上,饿了开水一冲就招呼,真方便!您有话了,那不是茶汤,是油炒面呀!使开水冲熟了又粘又香,再浇上糖,嘿!那滋味真地道。接着就该说那把大铜壶了。怎么设计,怎么制作,腔儿里放多少煤,膛里加多少水,最后是壶座儿下面那块斤牛板,四两拨千斤。赶庙会,摆地摊儿,白塔寺的喇嘛发帖子……我可提醒您,千万别忘了让他说说那几个装汤盛粉的盆碗。那可不是一般的家什,件件都是茶汤李的镇摊儿之宝。乾隆五彩,雍正甲子……一色儿都是官窑出品。听说十几年前,有人想用一套三居室换他们家一个破了又锔上的盘子,你猜怎么着?人茶汤李楞连眼都没眨就把那人给绝了,走你!

说奶酪魏得提当年前门一带那几家鼎鼎大名的戏园子。您说了,这奶酪怎么还跟戏连着?那可不,奶酪魏的创始人魏鸿臣就是在戏园子门口发的家。有什么说什么,这奶酪可不是魏家的发明,它原是一种宫廷食品。魏鸿臣家境贫寒,有个宫廷的厨子看他人挺豪爽,是条汉子,就把做奶酪的法儿偷偷告诉他。魏鸿臣千恩万谢,回家做起奶酪来。奶酪做得了就码在大桶里背到戏园儿门前去卖,嘿!供不应求。几年下来有了积蓄,就在前门门框胡同开了一家小店,叫魏家鳞记酪铺。院子里养上几头奶牛,挤鲜奶制作奶酪。再后来就享誉京城。

清代宫门口外有一家专做年糕的小店,唤做“袁记斋”。这便是大名鼎鼎的“年糕袁”的前身。现已耄耋之年的“年糕袁”传人袁仲山自小便在那里跟着大人学做年糕。那时候,京城走街串巷的年糕小贩一大清早便聚集在这里批糕,人来人往,好不热闹!让袁家传人拍胸脯子的是他家祖上创制两种独门糕点“太阳糕”和“筋道窝窝”,其名均为慈禧太后老佛爷亲定。“太阳糕”原为“小鸡糕”,是打上小鸡红戳的一种极普通的糕点。“袁记斋”送糕进宫那天,恰逢二月初一“太阳节”。老佛爷一瞧糕上的小鸡戳记,乐了。小鸡打鸣,太阳东升,吉祥呀!遂将糕命名为太阳糕。自此,京城百姓在这一天,家家户户均要吃“太阳糕”以求吉祥。

小吃不变。可做小吃、吃小吃的人随着时光的延伸一茬茬地换,给那些原本就很精彩的家族故事又添上了新的更为迷人的篇章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